王尽美:尽善尽美尽年华
发布日期: 2021-07-06 10:45 浏览次数:

王尽美(1898—1925年),原名王瑞俊,山东莒县大北杏村(今属诸城市) 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省党组织的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1925 年因病在青岛逝世。2009年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王尽美

在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验楼西侧的广场上,一座男青年站立的白色雕塑格外引人瞩目。他手握长卷,眼神坚毅,凝重的表情透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笔挺的身姿散发着浩然正气。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山东地方党组织的缔造者和早期领导者——王尽美。

百年之前,王尽美正是从这里出发,怀揣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与信仰共产主义的同志们共同登上嘉兴南湖的红船。中共一大代表中,他最早离世,生命最为短暂。为党的事业、为劳苦大众、为共产主义,他“尽善尽美尽年华”,用一生诠释了自己的名字:王尽美。

遇良师砥砺学行,“大学长”萌发“教育救国”志

【苦难生活的磨炼以及对正义的追求、英雄的崇拜,使王尽美养成了坚忍不拔的性格。面对社会的不公,他发奋学习,积极寻求改变命运和救国救民的途径,初步形成了“教育救国”的思想。】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编演的梆子戏《王尽美》中“辞亲壮别”的场景。

1898年6月14日,王尽美出生在山东莒县大北杏村(现属诸城市)的一个穷苦佃农家庭。王尽美自幼以聪颖好学闻名乡里,但直到8岁,在母亲的请托下,才有了读书的机会——作为本村地主儿子的陪读进入私塾学习。

王尽美的求学之路历经陪读、私塾、村塾(专门针对贫穷子弟创办的村办私塾学堂)、新式小学堂等多种教育形式,虽然坎坷而艰辛,但幸遇两位良师启蒙。

第一位便是私塾先生张玉生。是他为王尽美按谱序起了学名——王瑞俊,字灼斋。又是他在王尽美第一次失学时予以资助和鼓励,让其得以复学,继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王尽美学习刻苦,勤于思考,颇得张先生赏识。他在晚年回首往事时,称赞王尽美为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学生:“我这一生教了许多学生,最得意的就是王瑞俊了。他学的课程都是当天背熟还能默写出来,从来不差一个字。他不但会背会写,更注重于弄懂意思。”

初小期间,王尽美因品学兼优、思想敏锐、为人侠义,被学校指定为“大学长”,并免除了学费。1913年,15岁的王尽美把“大学长”的称号带到了距北杏村12里地的枳沟镇高小。在这里,他是唯一的免费生,是住得最远的走读生,也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走读生。

在枳沟镇高小学习期间,王尽美遇到了影响了他一生的老师——王新甫。王新甫毕业于济南法政学堂,是一位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进步思想的教师。他采用新式教学,讲授近代科学知识,向学生推荐和介绍《天演论》《革命军》和《民报》等传播西方现代文明和革命理念的书籍、报刊。在王新甫的启发引导下,王尽美对政治书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读到新书,王尽美不辞辛苦,到处借阅。王新甫那里的书刊读完了,他就跑到40里外的诸城县立高级小学借阅,甚至跑到80里外的相州,向民主进步人士王翔千借阅进步报刊和图书。由于枳沟镇是地处三县交界的交通要道,也是鲁东地区通往鲁南、苏北的必经之地,学校便成了途经此地进步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他们在学校里相互交流,议论国事,探求民族救亡之道。作为王新甫最为喜爱、信任的学生,王尽美经常被允许旁听,前辈们谈及的民主革命思想令他耳目一新。

1915年,高小毕业的王尽美因家境困难,不得不再次辍学。此后两年多时间里,他没有悲观消沉,而是主动学习,博采众长。《新青年》等进步报刊引起他的强烈共鸣,使他的思想跟上了革命的形势,扣紧了时代的脉搏。求学艰难、社会不公,在最坎坷的岁月里,王尽美开始寻求改变命运的途径。

1918年初,王尽美带着母亲和亲友们凑集的一块银圆,步行至距家百里的高密,第一次乘上了开往济南的火车。随后,王尽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北园分校。

“为什么要上师范学校?”两年后,王尽美在《我对于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一文中作出回答。他认为,当时的中国,“知识太简,不能辨别是非”,“要提高平民的知识”,“非从教育着手不可”。他想通过接受教育,掌握科学知识、先进思想,以此拯救中国。在他眼中,“师范教育是占绝高位置的”“教师是改造社会分子的实行者”,师范学校“为教育的中坚”。他希望到师范学校研究教育原理,探究新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将来能把我四万万同胞的腐败脑筋洗刷净尽,更换上光明纯洁的思想”。

前往济南之前,王尽美登上乔有山慷慨赋诗:“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带着“改天换地、救国救民”的宏图之志,20岁的王尽美踏上新征程。

立信仰以身论教,“先觉者”点燃燎原之火

【从教育救国到投身革命,王尽美在救国之路的探索中逐渐“觉醒”,并以积极的行动投身其中。他不仅是现代革命的先驱、党的创建者之一,也是现代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和乡村师范教育的探索者,是一位领先时代的人物。他以短暂的人生书写了辉煌的历史。】

王尽美发表的教育论述及后人的研究文集

初入省立一师,王尽美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他“对于师范教育本抱有极大的希望、无穷的信仰”,希望自己学成之后从事教育事业,以自己的学识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

当时的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闻名全国的师范学校之一,特别是1913年鞠思敏出任校长后,励精图治,实施“学者治校”办学方针,聘请了一批思想活跃、留学英美日的学界名流,并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增设教学仪器、增订中外科学书刊,使学校迅速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尽美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这一伟大的革命洪流中。在王尽美等人的倡导下,山东学生联合会成立。他被推举为负责人之一,率领全校同学积极参加集会、游行、罢课活动。

据《臧克家回忆录》所述:“我们一师,革命空气、文艺空气都是浓郁的,算得上是济南的一个革命阵地,同时也是五四新思潮、新文化吸收和传播的一个站口。很多同学参加了革命活动。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同志就是我们的同学、我的小同乡。虽然我进入学校时他已经毕业了,但他经常出入,在校内搞革命活动。我依稀记得他的相貌,耳朵特别大,同学们亲昵地叫他‘王大耳朵’。他有两句话,像一副对联在同学中流传,至今有点影影绰绰:‘自由花鲜血浇出,凯旋门白骨堆成’。”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一批先进的爱国知识分子进一步探索改造社会的道路和方法。王尽美所在的省立一师是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一个重要地点,许多进步书刊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省立一师,王尽美如饥似渴地阅读上面的文章。他还创办刊物,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揭露社会黑暗,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此期间,王尽美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社会实际,认真审视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造的辩证关系。他以山东的教育为解剖对象,根据求学经历中的切身体会,就当时教育的现状、目的以及改造等问题,撰写了多篇批判教育的战斗檄文。

1920年10月,他在与同学一起创办的《泺源新刊》上以王瑞俊的署名发表了《乡村教育大半如此》。文中,王尽美批判了上层权贵把持乡村教育,使平民百姓无法接受教育的不合理现实,认为只有打破贫富阶层才能真正普及乡村教育。特别是对于乡村教育的师资,王尽美指出,正规的乡村教师不仅人数极少,并且因为工作环境和待遇都很差,导致正规教师视农村为“畏途”,从而造成师资紧缺,不仅素质差,水平也参差不齐。为此,他呼吁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以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从教。

此后,王尽美又接连在《泺源新刊》《励新》上发表了《我对于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他在文章中对师范教育的宗旨、方法提出了质疑和建议,同时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了当时师范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他提出要构建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他主张师范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要学用结合,多组织参观和对社会现状的调查,师范教育除使学生获得应有的知识外,“还要有应付环境的能力,有创作新教育的精神”;他希望师范学校学生要“认明白自己的责任和将来的职务”。王尽美的此番论述符合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潮流,包含着对教育的独到见解。

关于乡村教育和师范教育的3篇文章均是王尽美在省立一师读书时所写,不仅展现出他对现代教育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思考,更难能可贵的是,此时的王尽美已经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世界、拯救国家和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将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革命事业中。因有“改造社会,拯救国民”的初心,他关注当时的乡村教育和师范教育,反思教育现状,探索教育的出路。也正是因为他对乡村教育的深刻观察和切身体会,让他得以看清中国的现实,认识到救中国的根本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最终促使其彻底走向革命的道路。

正是信仰的力量让王尽美义无反顾地放弃了“教育救国”的幻想。1920年,王尽美和邓恩铭秘密建立了“康米尼斯特学会”(即共产主义学会),从理论上深入探讨救国之路。在此基础上,1921年春,二人又发起建立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济南乃至山东的早期组织。王尽美等“先觉者”在山东撒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共产主义思想从此星火燎原。

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王尽美参会后心潮澎湃,将自己的名字“王瑞俊”改为“王尽美”,并题诗赠友人:“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他希望以尽心尽力之努力,换来尽善尽美之中国。

回到济南后,王尽美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山东支部并担任书记。他马不停蹄、四处演讲,在齐鲁大地上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基层党组织,播下革命火种,齐鲁大地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呈燎原之势。此后,王尽美像不知疲倦的陀螺,投身到工人运动中去,到煤矿中、到山海关铁路上,和工人同吃同住,引导、组织他们进行反抗和斗争。长期的奔波与操劳,导致他积劳成疾,他的生命定格在27岁。临终前,他只留下一句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他的一生都投身于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承遗志继往开来,铸丰碑红色基因代代传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王尽美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王尽美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激励后人奋勇前行。“尽善尽美”的红色基因在齐鲁大地代代相传。】

王尽美故居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基地。

乔有山上草木繁茂依旧,山下已然沧桑巨变。昔日的北杏村早已扩建为北杏社区,几十幢新楼拔地而起,整洁的环境和舒适的生活跟城里相差无几。曾经深为王尽美诟病的乡村教育和师范教育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17年,山东所有县(市、区)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现如今,乡村教师补贴政策全面落实,乡村教师队伍有公费师范生做后备军,多项利好政策保障他们“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2020年初,山东再次发力,提出10项重点任务推进乡村教育振兴,要求每所设有师范类专业的省属高校至少结对1个县(市、区),通过教师培养、课题引领、资源共享等方式,对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给予精准帮扶。山东省成为教育部目前支持建设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试点的唯一省份,有质量的公平教育渐成现实。

王尽美的丰功伟绩被载入史册。新落成的尽美干部学院与北杏社区一路之隔,院内不仅有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迁回的王尽美烈士纪念馆,还有王尽美故居、教学研究中心、党性教育主题展馆等教学点。这里成为千千万万后人缅怀先烈、传承精神、凝聚力量的红色教育基地。

诸城市尽美小学位于王尽美的故里。广大师生以王尽美家乡人的荣誉感、自豪感,主动学习传承尽美精神。在这里,孩子们甫一入校,首先听到的就是王尽美的故事,开学第一课的首要内容就是组织师生学习尽美精神、感受尽美力量。

为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从小听着王尽美的故事长大的青年教师王娜娜在2009年选岗时毅然选择回母校任教。谈起回来的初衷,她只说是“受到了榜样力量的感召”。 当时的尽美小学地处偏远农村,条件差、师资老化严重。但王娜娜在这里扎下了根,挑起了大梁。十几年间,她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不仅每年承担着4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还担任班主任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2018年,王娜娜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激动地说:“我终于跟上了先辈的脚步。”

为大力弘扬尽美精神,近年来,诸城市组织编写了20余门红色教育校本课程,印发了《“弘扬尽美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教学指导方案》。诸城一中挂牌成立“尽美研究室”,对尽美精神进行专题研究。多年来,全市中小学每年定期举办纪念王尽美的主题班会、队会,组织学生读王尽美的文章,讲王尽美的故事,写学习体会。通过这些活动,让每名学生了解什么是尽美精神,如何实践尽美精神,立志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王尽美勤勉向学、坚守信仰、精忠报国的崇高精神,已成为广大青少年的精神之钙,引领他们在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先烈遗志、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为传承红色基因,诸城市还聘请王尽美嫡孙王军为诸城市“五老”宣讲团成员,邀请王军为全市青少年宣讲王尽美的光辉事迹。王军用真实鲜活的故事情节、朴素亲切的人生情怀,再现了百年来家庭四代人为革命不畏艰难,为人民不忘初心,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红色家史。尽美小学学生王宇然听完报告后动情地说:“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聆听革命后代讲革命先烈的故事。这真是一场难得的思想政治课、一堂理想信仰课。我们一定铭记历史、坚定信仰,勇担时代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岁月流金,昔日的省立一师已经重新组建为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但王尽美在此打上了深深的红色烙印,“尽善尽美”已经成为这所“百年师范”人文精神的核心,激励着后人在新征程中奋勇前行。

如今的校园里,活跃着一支人人熟知、个个会讲的“校内外一体”红色文化宣传队伍,他们通过学习王尽美革命事迹,以最动情的讲解把尽美精神传播到每一位来校参观者的心田。每年的6月14日、王尽美诞辰日,他们都会齐聚“泉城之光——王尽美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展馆,站在王尽美的塑像前齐唱国歌、宣读誓言,以特有的方式诠释新时代青年传承尽美精神的热情和坚毅。同时,王尽美勤学苦读、忘我工作、不计名利、尽心奉献、牺牲自我的种子也在未来的教师心中逐渐生根发芽。

同为校友的山东省实验小学第一党支部书记郑国栋曾在参观过后慷慨留言:“何其有幸,我也曾在革命先驱奋斗过的校园中求学五载;更为幸运的是,我求学的时候赶上了改革开放、国家日益富强、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年代。当年,他在这所校园中求而不得的教育理论、育人新知、系统实习,我都有幸在学校师长指导下由浅入深,逐一习得。‘师范生总要认明白自己的责任和将来的职务’,我的育人初心和教育梦想正是肇始于此。”

育人者必先育己。为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学校深入挖掘以“责任、奉献、尽美、励新”为主题的尽美精神,构建起以环境、科研、育人、文化、荣誉、队伍、组织等为核心红色文化传承体系。学校认真研究中共山东早期党组织创建史和红色校史,深入凝练尽美精神;以“尽美”和“励新”为主题,设立工作创新“励新”奖,构建“尽美”荣誉体系。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建设,编制特色校本课程《尽善尽美尽年华》,建设王尽美革命事迹主题网站,传承红色文化;师生们还以王尽美革命事迹为题材,创编了红色校园音乐剧《尽善尽美》,定期在学校和社区展演。此外,学校还成立了王尽美思政教育学院,通过致力于以尽美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的研究阐发、教育传承和宣传普及,为每名学生打上红色文化的印记,以实际行动传承尽美精神。

“乔有山下一学堂,玉兰花开满院香。幸福生活我珍惜,尽善尽美名留芳。”王尽美的一生灿若星辰,在共产党人的奋斗华章里,永不磨灭,流芳百世。“尽善尽美为人民”的红色基因也已植根于他所热爱的故乡热土,赓续于一代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英烈精神照亮逐梦征程,新时代的山东教育工作者正沿着先辈的足迹奋力拼搏,将红色基因“渗入血液”“浸入心扉”,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本版图片由济南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诸城市教育局提供)

(作者:孙荣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